我不是在看展,就是在去看展的路上—通識藝術講座

【教務處訊】
政大通識教育中心於113年12月20日舉辦「我不是在看展,就是在去看展的路上」講座,邀請創時書院院長趙孝萱分享觀賞藝術展覽的方式,以其獨特視角剖析藝術的定義並探索藝術欣賞的層次,並由本校文學院院長曾守正擔任引言人,為活動揭開序幕。
什麼是藝術品?
趙孝萱深入淺出地探討「藝術品」的定義。他說:「人們常誤以為任何具有裝飾性的物品都是藝術品,其實不然。」趙孝萱認為真正的藝術品必須具備創新性。他將藝術收藏品分為五大類,包括實用品、工藝品、歷史性藏品、設計產品和藝術衍生品。趙孝萱強調:藝術品需要具備超凡的創意、獨特的技法以及與眾不同的表達方式,才能引領藝術發展,並在歷史上留下獨特印記。
主講人創時書院趙孝萱院長致力於推廣藝術欣賞。(圖片來源:校訊記者楊凱傑)
藝術品價值獨特,成展覽要點
除了概念描述,趙孝萱也以實際例子佐證,認為藝術品的創作主體必須是人類,動物的行為即使看似充滿創意,也無法被稱為藝術,並以「複製梵谷的趙小勇」故事為例,說明藝術品原作的筆觸、色彩和情感是無法被完美複製的。趙孝萱指出,藝術品的價值不僅在於價格,並舉德國藝術家基弗的巨幅畫作為例,說明原作帶來的視覺衝擊和情感感染力是無法透過螢幕取代的,他說:「如果你不是站在原作面前,那種天與地的靈性差別,是網路複製不出來的。」趙孝萱認為藝術家的地位、作品的藝術性、尺寸材質和氛圍都是觀賞藝術展覽的要點。
文學院曾守正院長擔任講座引言人。(圖片來源:校訊記者楊凱傑)
如何欣賞藝術:多接觸、多感受
提升藝術鑑賞力如同品嘗美食,需要多方接觸與體驗。趙孝萱鼓勵大眾應親臨現場觀賞原作,感受藝術家筆觸與情感的獨特魅力。此外,欣賞藝術不應被知識框架束縛,建議先打開五官專注感受再深入了解作品相關的文字訊息。他強調,透過持續觀賞、聆聽、感受,並多多利用美術館、博物館、畫廊、藝術展覽等資源,可以培養出敏銳的藝術鑑賞力。趙孝萱分享,藝術欣賞是一種生活態度,每個人都能在藝術中找到共鳴,並鼓勵大眾積極參與藝術活動,進入無限可能的藝術世界。
趙孝萱老師已文學跨足藝術產業的經驗,帶領聽眾探討藝術作品的價值。(圖片來源:校訊記者楊凱傑)
從情感出發:因應AI藝術之道
講座結束後,許多聽眾發表自身經驗與疑惑,政大廣告系潘同學分享:「 未來我欣賞藝術會從自身感受出發,我認為這樣才能真正與作品產生共鳴。」他表示自己深受趙博士的經驗啟發,經過這次講座也更能理解藝術鑑賞的真諦。 與會者也對AI繪畫是否為藝術產生疑問,趙孝萱認為,藝術創作的核心在於人類的創意和情感,AI繪畫雖能產生驚豔的視覺效果,但缺乏藝術家的獨特風格,因此難以被視為真正的藝術品。除了對藝術的多元思考外,趙孝萱最後鼓勵大眾在日常生活中培養「美力」,開啟屬於自己藝術世界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