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通識課程
核心通識課程特色
政大的核心通識課程以「寬口徑、厚基礎」為理念,在建立學生基礎知能的同時,強調知識的統整性與連結性,並減少知識型態的零碎化。同時,政大透過增撥員額制度與核心通識課程補助辦法,將資源挹注參與核心通識課程教學的院系所,以建立全校性的核心通識教學支援網,並使通識與專業教育得以融通。
-
寬口徑、厚基礎
通識教育發展方向
政大核心通識課程制度自100學年度正式實施起,已建立政大通識教育的重要特色,這項制度在實施後,也歷經課程架構、領域別與修習學分要求的調整,並持續精進。在現行核心通識課程制度實施十餘年後的今天,我們也看見通識課程在時代的快速變遷下轉型的需要。
首先,核心通識課程在設計與定位上,需要更加強調跨領域、行動實踐與自主學習等元素——設計為跨域課程,強化核心通識課程間的交流,讓學生從修習核心通識課程中建立跨域學習的習慣,同時將單一主題的課程歸類為一般通識課,以此建立與一般通識課程的區別與分工,從而凸顯核心通識課程的精神與價值。第二,目前政大通識教育較偏重於認知思維能力的培養。未來需要將「提升學生自我覺察能力」,強化「情意」、「行動」、「倫理」與「價值」等學習目標作為課程發展的重心。第三,通識教育應與專業教育建立更緊密的連結,以更有效地協助學生進行跨域探索,在多元學習中進行知識統整與轉化。
人才培育與社會責任
培育具有穿透性素養與能力的未來領袖,是政大應盡的大學責任,我們期許政大培育的人才,能夠引領我們走向不確定的未來。大學作為知識創造與人才培育的場域,若不能具備時移世變的靈活性,自失去應許未來的機會。因此,我們需要政大成為一所面對未來變局的人才培育殿堂。大學該如何在充滿流動性與不確定性的未來,持續發揮其應有的影響力呢?政大又如何在多變的21世紀,承擔未來社會的責任呢?我們認為打破藩籬與框架,建構開放而自由的大學,將是政大長期的發展目標。學生在此學習環境中接受全人的陶冶,培養現代公民的素養能力,建立將知識轉化為行動的實踐力,進行跨域的學習並具有統合知識的能力,以具有面對快速變化與高度不確定的未來世界之能力及視野,並進而為社會的永續發展作出積極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