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務處訊】
政大通識教育中心於113年12月20日舉辦「我不是在看展,就是在去看展的路上」講座,邀請創時書院院長趙孝萱分享觀賞藝術展覽的方式,以其獨特視角剖析藝術的定義並探索藝術欣賞的層次,並由本校文學院院長曾守正擔任引言人,為活動揭開序幕。
什麼是藝術品?
趙孝萱深入淺出地探討「藝術品」的定義。他說:「人們常誤以為任何具有裝飾性的物品都是藝術品,其實不然。」趙孝萱認為真正的藝術品必須具備創新性。他將藝術收藏品分為五大類,包括實用品、工藝品、歷史性藏品、設計產品和藝術衍生品。趙孝萱強調:藝術品需要具備超凡的創意、獨特的技法以及與眾不同的表達方式,才能引領藝術發展,並在歷史上留下獨特印記。
主講人創時書院趙孝萱院長致力於推廣藝術欣賞。(圖片來源:校訊記者楊凱傑)
藝術品價值獨特,成展覽要點
除了概念描述,趙孝萱也以實際例子佐證,認為藝術品的創作主體必須是人類,動物的行為即使看似充滿創意,也無法被稱為藝術,並以「複製梵谷的趙小勇」故事為例,說明藝術品原作的筆觸、色彩和情感是無法被完美複製的。趙孝萱指出,藝術品的價值不僅在於價格,並舉德國藝術家基弗的巨幅畫作為例,說明原作帶來的視覺衝擊和情感感染力是無法透過螢幕取代的,他說:「如果你不是站在原作面前,那種天與地的靈性差別,是網路複製不出來的。」趙孝萱認為藝術家的地位、作品的藝術性、尺寸材質和氛圍都是觀賞藝術展覽的要點。
文學院曾守正院長擔任講座引言人。(圖片來源:校訊記者楊凱傑)
如何欣賞藝術:多接觸、多感受
提升藝術鑑賞力如同品嘗美食,需要多方接觸與體驗。趙孝萱鼓勵大眾應親臨現場觀賞原作,感受藝術家筆觸與情感的獨特魅力。此外,欣賞藝術不應被知識框架束縛,建議先打開五官專注感受再深入了解作品相關的文字訊息。他強調,透過持續觀賞、聆聽、感受,並多多利用美術館、博物館、畫廊、藝術展覽等資源,可以培養出敏銳的藝術鑑賞力。趙孝萱分享,藝術欣賞是一種生活態度,每個人都能在藝術中找到共鳴,並鼓勵大眾積極參與藝術活動,進入無限可能的藝術世界。
趙孝萱老師已文學跨足藝術產業的經驗,帶領聽眾探討藝術作品的價值。(圖片來源:校訊記者楊凱傑)
從情感出發:因應AI藝術之道
講座結束後,許多聽眾發表自身經驗與疑惑,政大廣告系潘同學分享:「 未來我欣賞藝術會從自身感受出發,我認為這樣才能真正與作品產生共鳴。」他表示自己深受趙博士的經驗啟發,經過這次講座也更能理解藝術鑑賞的真諦。 與會者也對AI繪畫是否為藝術產生疑問,趙孝萱認為,藝術創作的核心在於人類的創意和情感,AI繪畫雖能產生驚豔的視覺效果,但缺乏藝術家的獨特風格,因此難以被視為真正的藝術品。除了對藝術的多元思考外,趙孝萱最後鼓勵大眾在日常生活中培養「美力」,開啟屬於自己藝術世界的大門。
【校訊記者許巧昕報導】
自主學習期末成果發表:橋牌觀摩賽
選手四人圍成圈,審慎思考出牌策略,專注於牌桌上的變化。1月4日晚間,期末橋牌觀摩比賽在雲岫廳開打,本場賽事為自主學習專題「機率與理則學在紙牌遊戲上的進階應用」的期末比賽,並邀請橋藝社學生到場一同交流,期盼同學們能實際應用課堂所學,在賽場上切磋牌技。
本比賽採行世界橋藝聯盟(WBF)認可的合約橋牌,採隊制賽的方式進行,一隊共有四名隊員、分坐兩桌,其中一桌坐南北方,另一桌則坐東西方。橋牌可分為「叫牌」和「出牌」兩階段,在叫牌階段,選手會根據自己的手牌決定叫價與王牌花色;而在出牌階段,每位選手會輪流出一張牌來比大小,經由13輪的出牌,一副牌局即結束。
學習模式創新 強調自主精神
教務長林啓屏也特地到場致詞,他表示因為學習的模式可以根據不同領域的組合有不同變化,因此近年政大不斷在推動自主學習課程,「機率與理則學在紙牌遊戲上的進階應用」便是在此趨勢下所誕生。他說明,這堂課讓同學在實際訓練橋牌的同時,將不同領域的知識進行結合,除了訓練橋牌技巧外,也讓同學有不同的思考模式。他也期待未來同學能發揮自主學習中「自主」的能力,做出更多的創造力。
自主學習精神:做中學
為了讓同學能從做中學,授課老師陳源宗說明課堂進行模式先複習並進行基本概念的解說,再讓大家下去實際練習,最後根據牌局進行解說。「很多人一開始不懂橋牌,但經過一學期的練習,大家都會有蠻不錯的表現。」他提到橋牌的入門較困難,所以前兩週的課程遇到較多問題,但在老師的提醒、同學的指點和不斷地練習下,同學的問題慢慢減少,牌技也慢慢進步。
橋牌除了是腦力運動,也相當講究團隊合作,不僅僅要自己算解法與成功機率,也要和隊友默契配合才能取勝。廣告學系三年級學生李依提到,一開始會在牌局結束後,遇到不確定的狀況,會和隊友討論該用什麼策略,之後慢慢熟悉隊友的想法,在牌桌上就能和隊友默契配合。
教務處通識教育中心下學期共開設六門自主專題課程,包含大學新創行動家、自由軟體Inkscape圖像創作與應用、聲音自媒體應用與創作、機率與理則學在紙牌(橋牌)遊戲上的應用、築屋竹屋──原住民傳統建築實作與文化學習、人文茶學的理論與實踐。
文章出處: https://www.nccu.edu.tw/p/404-1000-15876.php?Lang=zh-tw
【通識中心訊】
走進商院304,明亮的空間裡氛圍輕鬆自在。同學們圍坐在一起,一邊聊天、一邊操作織布繃帶機,討論著紋樣設計,互相欣賞手中的作品。
這堂特別的課程,由大一同學發起、透過自主學習 計畫開設,並由民族系王雅萍老師指導。
來自不同院系的學生們,於學期中一起實作織帶、欣賞織品美學、前進烏來參與工作坊,同時深入學習泰雅族的織布技術與文化故事。
泰雅編織文化
對泰雅族而言,tninun(生命)源於祖靈的 tminun(編織)。本課程不僅著重於技藝的習得,更鼓勵學生探索這些技術背後蘊含的文化意義與歷史脈絡。
歡迎來自各族群的學生,從織布出發,一同拓展對文化多樣性的理解與關懷。
一學期的時間,許多同學從零開始學習,最終完成兩件作品。如今,對他們而言,織布已不僅是美麗的圖樣,更成為一段回望與理解自我的旅程。
同學與自己的作品合照。(照片來源:通識中心)
從織布到自我
「織布就是面對自己的過程。」一位同學分享:「有時會感到煩躁、想要重來,但正是這些時刻,考驗自己如何調適與堅持。」
另一位同學則將心情織入布料之中:「藍色象徵勇氣,粉紅色代表身邊的愛,中間的白色是我自己。」
每一針紋樣都是情感的記錄,每一條織帶都是數月心境的軌跡——也因此,每件作品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經過一個學期的練習,同學已經熟悉織布機的操作。(照片來源:通識中心)
從同學們的分享,讓人感受到滿滿的真誠與歡樂。謝謝同學與老師積極參與本課程,課堂上大家自在互動的畫面,是期末將近的校園裡輕鬆溫馨的風景,相信也是同學們織入心中的珍貴回憶。通識中心鼓勵同學們申請自主學習,親自探索有興趣的專長領域,並且呼朋引伴,一起打造獨特的大學生活!
自主學習計畫申請相關事宜,請點選「自主學習」,或洽通識教育中心張小姐(校內分機:63871)
音樂具有療癒的力量,而音樂治療(Music therapy)更是一種透過音樂與臨床技巧結合,促進身心健康與生活品質的專業治療方式。音樂治療師會根據個別需求設計活動,如聆聽、演奏、創作或討論音樂,來支持認知、情緒、社交與身體功能的發展與復健。你是否曾經好奇音樂如何療癒身心靈?本次工作坊將帶領同學透過聲音及音樂感知情緒,從各種音樂形式建立自我覺察,並嘗試以音樂作為自我表達的媒介,並透過旋律與他人建立連結。
透過本次音樂治療工作坊,你將學到:
本工作坊適合所有同學參加,無須音樂理論或熟悉樂器之門檻。活動將以穿插實例與活動進行,帶領同學以輕鬆舒適的旋律入門,即使無音樂基礎也不必擔心,已有音樂基礎者將相信可以更快上手!歡迎對音樂治療理論與實作感興趣、或是想體驗透過音樂療癒身心的同學參加。
活動資訊
講者簡介
王維君老師 | 現任國立台灣科技大學人文社會學科教授,同時也是台灣柯大宜音樂教育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音樂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及藝術教育研究期刊(TSSCI)顧問委員、教學實踐研究期刊編輯;於2008年獲頒和平大使、2016年獲頒全國傑出通識教師獎。積極從事跨域音樂教學及研究,聚焦在合唱教學及演出、音樂劇場實作、跨領域藝術創作及音樂治療。
(王維君教授,圖片來源:臺灣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
各為政大新鮮人們,歡迎來到政大!我們在超政新生定位營的第三天早上,為你安排了焦點工作坊。
關於焦點工作坊
焦點工作坊活動是超政新生定位營的特別活動,也是新生的第一門選修課程。我們希望從你感興趣的事情開始學習,讓學習成為一件有趣的事情,你可以體驗並深入了解校內各單位與學生社團的學習資源。讓你在面對多變未知的未來有更多跨域學習與行動實踐的學習機會。
如何報名
※ 記住你感興趣的活動代號,在報名超政新生定位營時填寫問卷,我們會幫你媒合志願。
※ 報名資格與期程:同超政新生定位營報名時間。
※ 8月31日會寄信通知你錄取的活動以及活動詳細資訊!
注意事項
※若參加兩場次的活動,我們將媒合另一場兩場次之課程,完成三小時工作坊活動。
如有問題可洽詢焦點工作坊統籌單位(學校分機:75664)
或新生書院粉絲專頁。
期待你的報名!
【通識中心訊】
臺灣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STREAM教師社群共13位教師與行政同仁於112年6月9日上午,蒞臨政大通識教育中心進行交流參訪,雙方就「通識專業化」主題展開深度對話與經驗分享。
本次活動由政大通識教育中心規劃,上午安排至藝文中心創意實驗室進行體驗式課程,透過料理工作坊的參與,象徵家族凝聚與通識教育中跨領域合作精神。午後則由政大通識中心馬藹萱主任帶領交流座談,雙方就教育部「提升大學教育通識計畫(IGER)」所提出的通識專業化理念,分享彼此在課程設計、學程發展及未來推動策略上的實踐經驗與規劃。
(政大通識中心馬藹萱主任主持交流座談。圖片來源:通識教育中心)
在政大李蔡彥校長主持的專題研討會中,針對通識專業化的挑戰與契機,與會教師踴躍發言、激盪思維,展現兩校推動通識教育精緻化的共同願景。透過此次參訪,雙方建立了良好的交流基礎,也為未來的合作與互動開啟更多可能。
(大合照。圖片來源:通識教育中心)
通識教育中心於2023年12月27日中午舉辦通識教學分享會,邀請榮獲110學年度通識教學優良教師的英文系副教授林質心,以「經典文本的閱讀與思考的重力訓練──以西方文學經典與人文思維課程為例」為題,分享核心通識課程的教學經驗,並由通識中心主任馬藹萱擔任主持人。
通識教育中心邀請優良通識教師林質心老師(左),分享教學經驗。(照片來源:通識教育中心)
閱讀的重力訓練
以「重力訓練」為題,林質心解釋閱讀與思考如同重訓,無法複製或快速獲得成效,重點是透過實踐增長肌肉,意即經由閱讀經典與深度思考,方能紮實地培養學生人文素養並強化學生思辨能力。她認為和聰明洞達的人互動才能進步,故課程理念是透過閱讀文學經典,讓學生思考內容,與其對話,培養個人對於自己與世界的看法與價值觀。以文學經典為對象,一方面其歷經時間淘選,仍流傳至今;另一方面,文學為不同領域的綜合體,有助於不同學科的學生們進行跨領域討論。
林質心老師介紹課程設計的理念及核心價值。(照片來源:通識教育中心)
質心老師的課程重點
以「西方文學經典與人文思維」通識課程為例,課程設計參照其他國家的閱讀文本與授課方針,同時考量臺灣教育環境,調整教學內容與課堂要求,故安排每週閱讀中譯文本、課前作業、討論課,並搭配報告與段考,聚焦西方古今對於人文議題(如人的價值、善惡準則、社會性、超自然等)的探討,鼓勵學生反思當代社會議題或個人處境。不同領域背景的同學可藉此機會,觀察文本作者的論點、推論過程,並透過共同文本與同儕交流意見,刺激思考多元層面,達成重新檢視個人與社會間關係以及自身定位等課程目標。
林質心老師與教學助理們分享思考訓練的策略。(照片來源:通識教育中心)
教師的角色定位
然而,訓練思考的難關重重。林質心表示授課教師的角色,需協助補充文本時空背景、文化思想差異,討論時則需辨析不同議題、留意推論間的邏輯關聯是否合理,其重要程度如實驗之於科學,引證論述之於人文學科。另一重點是,教師或教學助理的職責不包含提供答案。沒有簡單、統一的答案並不是沒有答案,面對學生們的討論,以問題回應,協助學生的抽象思考逐漸細膩化,理解作者並提出個人見解。這段過程像運動一般,成果來得緩慢,不過當提出的想法不再簡單,便是思考能力增長的痕跡。
馬藹萱主任(中)率先提問,進一步交流如何帶領不同科系的同學共同思考。(照片來源:通識教育中心)
帶領並引導學生思考
本場分享會座無虛席,來賓們聽得入迷。主持人馬藹萱主任提問,同學來自不同背景,如何帶領同學思考?林質心老師回應,思考訓練不同,所以會先從簡單的事情引導討論,如觀察事實;事實代表什麼,即詮釋的開始,因此會請學生提供特定的文本例證進行討論及分析。透過通識教育,期許學生們在跨領域的學習中,不是為應付考試而閱讀思考,而是留下跟自己人生有關、觸及人生深處的體悟。
文章出處:https://www.nccu.edu.tw/p/404-1000-15888.php?Lang=zh-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