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工作坊宣傳|我的學習,我自主——打造你理想的大學課程】
你曾經在選課系統上找不到真正想學的課程嗎?
你覺得上課只能乖乖坐在教室聽講,無法決定學什麼、怎麼學?
現在,大學提供了自主學習課程的機會,讓你有權設計屬於自己的學習歷程!
📌 你可以思考——
・為什麼自主學習在大學這麼重要?
・為什麼這樣的課程可以認列學分?甚至還能事後認證?
・誰能設計教學大綱?誰能決定評量標準?
・「翻轉教室」到底是什麼?
・你能否挑戰大學體制中的權威,打造出真正屬於自己的課程?
在這個工作坊中,
我們邀請你一起探索,如何傾聽內心的渴望,運用大學四年時間,發掘你的潛能與熱情。
別放棄對知識的想像力!別忽略內心的學習渴望!
你也可以創造出你理想的大學課程。

 

【經驗分享者募集|我的學習,我自主】
你是剛進大學的新生嗎?
你在高中時參與過自主學習或專題製作嗎?
你想分享「從高中到大學」的自主學習差異與轉變嗎?
📣 現在,我們誠摯邀請你來分享你的經驗!
無論你當時的主題是寫小說、做實驗、拍紀錄片、做田野調查、設計桌遊……
只要你有過「為自己設計學習內容」的經驗,我們都想聽你說!
🎁 報名成功並分享者,將獲贈限量精美禮物!

 

【活動資訊】

活動時間: 2025/08/28(四)14:30~17:00 

地點:研究大樓103教室

報名連結:https://reurl.cc/QaWOa9

承辦單位:教務處通識教育中心

聯絡人:張小姐 0229393091分機63871

E-mail:chy@nccu.edu.tw

 

更多資訊,請參考新生書院FB

 

 

114學年度第1學期新開通識課程如下:

 

領域別 課程名稱 授課教師 開課單位
自然領域 睡眠與健康 陳玠文 神經科學研究所/理學院

人文領域

台語導論 蔡惠名 台灣文學研究所/文學院
社會領域 AI、性別與勞動 陳芙萱 勞工研究所/社會科學學院

跨領域(人文、社會)

創新媒體與創意 林翠絹 廣播電視學系/傳播學院
資訊領域 程式設計應用專題 邱淑怡 資訊學院
書院領域

自主學習專題:3D建模與原型製作–從概念到創造

范噶色 通識教育中心/教務處

 

修課詳細資訊請點選「課程名稱」,至課程查詢系統查詢。

自主學習書院通識課程——期末橋牌觀摩比賽

參與「自主學習專題:橋牌運動中的機率與理則學」的課堂同學們,經歷一學期的學習與實作,練就一身功夫,向全校師生廣下戰帖,徵求天下好手!
歡迎橋牌愛好者一起來觀摩切磋!
本比賽採行世界橋藝聯盟(WBF)認可之合約橋牌,有意報名參加者,請詳閱比賽規則及相關影片。

 

活動資訊

 

  • 報名期間:即日起至113/06/06(四)23:59
  • 比賽日期: 113/06/20(四)18:00~20:30 
  • 地點:風雩樓二樓雲岫廳
  • 承辦單位:教務處通識教育中心
  • 聯絡人:張小姐 0229393091分機63871
  • E-mail:chy@nccu.edu.tw
  • 報名條件:採行組隊方式參加,每隊4人,請派一代表報名並留下聯絡人手機
  • 報名表單:https://reurl.cc/z15bYe

 

比賽規則

(一)出牌規則

(二)叫牌規則

 

(三)比賽方式及計分規則

經常聽到自主學習書院通識課程,卻不太清楚這是什麼?

還沒期末考,室友就忙得沒日沒夜在做成果報告,假日系上同學又要去做田野調查、參加自主學習的課外活動, 只剩下我在宿舍好迷茫?

 

歡迎來聽聽參與自主學習通識課程同學的分享, 自主規劃課綱、找老師討論,為你的大學生活打開一扇窗!

歡迎有興趣的同學前來與修課同學交流,也歡迎詢問通識教育中心同仁自主學習申請方式的細節喔!

 

活動資訊

本學期的觀課員期末分享將邀請觀課員互相分享本學期觀課心得,提出有趣或值得參考的TA上課模式、討論TA課如何能更順利地協助學生理解課程,或針對觀課制度提出改善建議。

預計透過觀課員提出的觀點、心得,借鏡他們在第一線參與所觀察到的課程內容,通識中心可以更瞭解教學現場實際狀況,做為調整的基礎,設計出更符合學生需求的通識課程。

 

活動資訊

  • 日期: 2025/06/05(四)
  • 時間:12:00-14:00
  • 地點:行政大樓八樓教學發展中心 會議室
  • 承辦單位:教務處教發中心
【教務處訊】記者/楊凱傑報導

人文茶學期末發表:茶學的在地實踐

國立政治大學通識教育中心開設的「人文茶學」自主學習課程,在本學期邁入尾聲並展現豐碩的學習成果。這門課程跳脫傳統教學框架,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實踐,深度結合茶葉的基礎知識、人文關懷及在地產業資源,不僅為學生帶來獨特的學習體驗,也為在地茶產業的發展注入新思維。

 

                             
                                                                      (『人文茶學』課堂照片。圖片來源:通識教育中心)

 

理論與實踐並重 探索茶葉深層人文連結

人文茶學課程分為「人文茶學概論」與「基礎茶學」兩大部分,傳授茶葉感官品評的知識與實務操作,也包含製茶技術的理論與實踐。希望藉由茶作為媒介,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層的人文思考與自我探索,並結合了人文學科的優勢,探討茶與心理學以及日本茶道美學等不同領域的連結。同時學生依據個人興趣分組,並在老師與助教的引導下,自主規劃並實踐與茶相關的在地文化路徑,以問題為導向的學習方式(PBL)鼓勵學生探索生活周遭茶文化的體現,使自主學習的精神也在「茶旅」專案中得到充分展現。

 

主動探索展現創造力 從多元視角看茶文化

學生的主動性與創造力在探索中得到了充分激發。趙同學分享選擇這門課的原因:「我覺得看到了茶原來可以用很多不同的面向去看待。」他認為這門課是一種「訓練」,教導學生如何在發散的主題中進行收斂,找到有價值、有意義的方向並呈現出來。在期末成果展示中,有小組針對貓空鐵觀音與福建安溪鐵觀音提出疑問:「都是鐵觀音,為何兩地沖泡方式與製茶技術有明顯不同?」 並進一步探討製茶技術的重要性及其影響。也有小組在探訪深坑茶產業時,帶著「都市化與人口外移導致茶業衰退,能否透過觀光活化?」的問題意識,實地走訪老街,主動進入店家、採訪在地經營者,以了解真實的產業現況與挑戰。這些帶著問題進行深入探討的方式,是自主解決問題的重要一步。

 

                                                                                          
                                                                        (『人文茶學』課堂照片。圖片來源:通識教育中心)

分析茶文化與在地連結 跨域整合永續思維

在自主學習模式下,學生展現出獨到觀察與深度分析。北投組重新審視北投的茶文化資產,將茶葉的歷史發展與當地的溫泉文化結合。他們分析北投文物館等日式建築如何融入茶道精神,探討日本茶道與二十四節氣的關聯,並嘗試融合茶文化、溫泉及「五感療癒」概念,規劃北投一日遊行程,展現了跨領域的應用與解決問題的企圖。坪林組則細緻分析坪林地區獨特的地理環境,包括北勢溪水源保護區對水質的影響、土壤條件以及氣候如何對茶樹生長及茶葉風味產生正面效益。也將此與永續農業及水土保持的理念連結,觀察到當地茶園保留雜草、利用天敵等生態平衡的做法,以多元視角產生獨特觀點與見解。

 

「人文茶學」學習深化 激發學生自主性與跨域創新

「人文茶學」學習內容與方式由師生共同規劃設計,強調學生的自主性,規劃並執行「茶旅」等專案研究,透過成果發表呈現學習目標、方法、過程、成果與反思來展現學習歷程。學生們以多元觀點切入,研究主題涵蓋貓空鐵觀音、北投茶文化與溫泉、以及深坑茶產業活化等。學生從基礎問題出發,面對研究困境,具體指出挑戰並實地走訪、採訪。以跨域創新的思維,整合及應用,激發其學習潛能,不僅深化了學生對臺灣茶產業與人文的認識,更顯著提升了關鍵的自主學習及綜合素養能力。

文章出處: https://www.nccu.edu.tw/p/406-1000-19912,r17.php?Lang=zh-tw

山水講堂為政治大學在教學創新的企圖與努力,亦做為各領域教學創新的成果展現。

 

本活動透過一系列主題性的專題演講、教學研討與座談,邀請校內外專家學者與教師分享教學創新的經驗與成果,搭建教師交流與合作的平台。

 

活動強調跨領域對話與自主共創的精神,鼓勵教師探索多元教學策略,深化課堂實踐。透過經驗分享與互動討論,促進專業成長與理念激盪,進一步強化本校「重視教學」的核心價值,提升整體教學品質與學習成效,共創教學創新新篇章。

 

活動資訊

時間:114年5月16(五)08:30~17:00
地點:行政大樓七樓第一會議室

承辦單位:教務處教發中心
聯絡人:王嘉蕙 0229393091分機62862
報名連結:https://moltke.nccu.edu.tw/Registration/registration.do?action=conferenceInfo&conferenceID=X24699

 

【教務處訊】
「一開始,我只是為了陪朋友參加社團。」蔡博雅語氣輕描淡寫,卻揭開了一段精彩旅程。她無心插柳走入橋牌世界,憑藉著天賦與努力,從校園橋藝社一路打進亞運殿堂,站上世界之巔,成為台灣史上獎金最高的女子橋手。而在這些殊榮背後,是一張張反覆檢討的牌局,一場場戰勝恐懼的比賽。

 

通識教育中心鼓勵自主學習課程邀請有豐富自主學習經驗之人士分享個人學習經驗。本學期「自主學習專題:橋牌運動中的機率與理則學」於5月15日邀請2023杭州亞運橋牌混合團體賽金牌得主蔡博雅,以「從平凡到不凡」為題,分享作為一位橋牌選手,如何透過自主學習、自我規訓與自我要求,精進橋牌的思維和方法。她強調「能夠收穫成果不是因爲看見所以相信,而是因為相信所以看見。」由自身的努力過程為例向同學做完美的演示。

 

講座現場。(照片來源:通識教育中心)

平凡出發:天份只是起點,努力才是關鍵

蔡博雅坦言,雖然起步時就展現出在橋牌上的潛力,但真正能從橋藝社走上國際舞臺、參加世界各大賽事,靠的還是一步一腳印地累積與堅持。從一個人研讀橋藝技巧、上網找人對打,到找到夥伴,成為一個團隊。這段旅程,完全是從默默無聞中蛻變而來。

「我會自費參加國內外賽事,每次都緊張到腳發抖,但就像從『小Boss』練起,累積實戰經驗。」蔡博雅表示自己是實戰派,有時候技巧記不起來,但最多只要犯過相同的錯誤三次,就一定會記起來。雖然比賽有輸有贏,但對她來說這些更像在累積經驗值,不只訓練膽量,在汲取經驗的過程中,能不斷提升實力。

「打錯卻贏了,在成績上反映不出來,但還是要檢討,不能總是投機靠運氣。」蔡博雅提到,橋牌比賽比的雖然是「相對完美」,但仍不能省去對賽局的推敲檢討,腳踏實地面對自己的錯誤,才有可能持續進步。

 

講者蔡博雅與同學分享學習橋牌的心路歷程。(照片來源:通識教育中心)

成長不是直線,而是波浪曲線

「剛開始學橋牌的時候,一定會進步得很快,但越進步,挫折也會越多。」蔡博雅這樣形容自己的心路歷程。2016年,她登上北京亞太盃的舞臺,卻因表現不理想,遭家人勸退,甚至一度動搖信心。但最終她仍選擇堅持。

即使後來歷經疫情空白期、流產與世界盃的低潮,她從未停止精進。一次次的失敗,成了養分,直到橋牌技巧成為她的第二直覺,像呼吸般自然。她也分享以「倒敘法」作為成長的動力——想像自己站在頒獎臺上的那一刻,問自己:一個金牌橋手需要具備哪些特質?而我,還缺少什麼?

 

 

講者蔡博雅為同學解惑。(照片來源:通識教育中心)

從平凡到不平凡:打出屬於自己的王牌

「以前從來沒想過亞運會會有橋牌,我們一直只是渴望能在國際賽打出成績。」她說,對橋牌的執著,原本只是對興趣的交代。然而,2018年,「橋藝」首次被納入亞運比賽項目。機會,終於追上了她的腳步。蔡博雅與團隊在2018年及2023年分別取得亞運混合團體項目中取得銀牌和金牌,加上過去在國際賽事上取得的佳績,也讓體育署開始關注橋牌,並更加積極在補助上支持選手。

 

演講結束後多位同學被觸發了學習興趣,紛紛提問個人的困難與疑惑,蔡博雅仍熱心一一為同學們解惑。她用實力與堅持證明—這世上沒有冷門的夢想,只有準備好的人。她的故事悄悄引領同學們,意識到努力與堅持的態度是成功的起點,而自主學習的成功要素,亦不出努力與堅持的態度。此一心靈的饗宴,促使同學勇於將手中的夢想透過自主學習的精神,逐步向前邁進,自主學習的習慣與種子正在同學們的心中萌芽,相信大家將好好學習將一張一張的牌堆疊成一個成功的獎牌。

 

文章出處: https://www.nccu.edu.tw/p/405-1000-19827,c87.php?Lang=zh-tw